旁觀者效應 韓劇「上流社會」觀後感 無罪的人真的無罪嗎?
#旁觀者效應
韓劇「上流社會」觀後感 無罪的人真的無罪嗎?
#如果你曾目撃某個霸凌現場,那麼請你勇敢站出來,揭發真相!
最近百珊律師花了三個禮拜的時間夙夜匪懈地追了一部韓劇「上流戰爭」,又譯作上流社會,雖然題材是韓劇慣用的復仇為主題,但這部劇值得追的地方在於其劇情擺脫以往的復仇者一路追殺當初的加害人,復仇成功的「勇者帶入法」,這部劇一開始就是以一個無人疼愛的高智商孤兒「閔雪雅」在第一季中接連被其家教學生、入學考試的同學們霸凌、後更被為了掩蓋真相的霸凌者之家長們謀殺、另偽造犯罪現場,因此而導致其死亡、接連開啓了其身世揭發之謎、在場所有為了小孩好而參與這場犯罪行徑的大人們口徑一致地脫罪,而閔雪雅的身世在揭發後,引起了這場上流社會的明爭暗鬥、但是我們總認為善良的被害者以及站在復仇者這邊的人,從來沒有在媒體或這場戰爭中取得優勢,所以這部劇的劇情其實是圍繞在這一群同住在韓國最頂級別墅 #「赫拉皇官」裡的上流貴族但同是該「閔」案現場的旁觀者們在雪雅死後內心不斷地反思及在戰爭過程中不斷地喚醒他們的良知,進而導致曾受惠於 #旁觀者效應的旁觀者們罪惡感湧現,而開始出場為當年不義的事情作出補救,挽救了劇情前半部皆是被害者們挨著打,加害者們權勢皆得,「差一點」就成功掩蓋真相的令人看了有一點難過、心理上感慨又同情的劇情走勢。
所以我們今天要來談一個心理學上的名詞 #旁觀者效應,又稱之為「責任分散效應」,這個名詞來自於西元1964年,在美國紐約的一處兇案現場,案發當時有一名女子於深夜在自家門外遭人殺害,在整個過程中她曾經聲嘶力竭地呼喊著救命,而在場至少有38位鄰居聽到她求救的尖叫聲,但沒有任何一個人前來協助,後來心理學家對此一社會事件進行了研究,並在1968年發表了其研究成果:在研究中發現,影響人們出手幫助的最重要因素,就是「在場人數」的多寡。這個研究證實:在場人數愈多,個體就愈不會馬上出手幫助。在心理學實驗中,只有在人數一比一的情況下會有85%的人會立即行動,在人數超過六人時,只會有31%的人會立即行動。
而在刑法上,是不是在場旁觀而不作為,就能夠脫罪?事實上這必須視這位旁觀者是否具有 #「保證人地位」,如校園霸凌事件,如果在場旁觀之人是具有教師、導護或教官等在法律上具有保護、照顧之義務,而他們的默不作聲,就可能成立傷害或傷害致死罪的正犯或幫助犯,但是成立之前提,還是必須檢視他們是否有傷害罪的故意,並認知到自己的內心幫霸凌者加油的這個行為已經提供了精神上之幫助,而導致結果之發生。但是如果不具有保證人地位,那麼後續就不會再討論是否有幫助故意及因果關係之要件。也就是,我們在必須檢視 #保證人地位是否存在的前提要件下,是不會直接讓旁觀者成立傷害罪的正犯或幫助犯的!但是在劇中的校園霸凌案件,很多幕其實是透過預謀及策畫而完成的,如果在場旁觀者當中有對於犯罪共同謀議、共同策畫而被認為有犯罪行為實施或分擔者,會直接成立共謀共同正犯。
那麼,如果你在場曾經因為內心的悸動而幫加害者加油,選擇站在多數這一邊懲罰弱勢及少數,但在加油的同時突然正義感湧現而讓你開始選擇補救措施進而讓犯罪結果不發生(例如,原本計畫在這場霸凌事件中讓閔雪雅受傷而死亡,但在過程中產生憐憫或同情而大聲呼救或阻止他人的行動導致原本期待發生之結果因為你的阻止及努力而不發生),那麼因為你的 #己意中止行為 (並且你做的補救措施是與犯罪結果不發生具有因果關係的),就可能因成立中止未遂而減輕或免除其刑。
在看完這部劇後,讓百珊的心裡產生很多的思考及衝擊!原來,旁觀者效應是真的嗎?是真的!所以藉由此篇文章呼籲,如果你置身在某個霸凌現場,請不要選擇默不作聲,一個人必須為自己過去的行為負責、為自己曾做過的選擇買單,有的時候也許一時逃過法律的追訴或制裁,卻逃不了一生被罪惡感或終於良心發現而譴責,後者,也許會跟著你比較久。
#珊騰天下法律事務所,#關心時事,也#關心您的權益!
#旁觀者效應
#上流戰爭
#保證人地位
#中止犯
#中止未遂
Li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