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為何殺人|台中刑事律師推薦
他們為何殺人___一篇對暴力犯罪行為犯的觀察報告
在幾則噬血又凶暴的暴力犯罪的新聞後,很多人開始將暴力犯與心智疾病劃上等號,例如殺人犯通常會被媒體認為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因為他們看起來就像是從精神病院跑出來的瘋子,才幹得出無情地把一個小孩子的頭砍下來之犯罪行為(社會案件的改編)。然而,由暴力犯罪學家理查●羅德斯所著之「他們為何殺人」一書,揭示了暴力犯的人格設定形成過程;首先,他們大部份是家庭暴力犯罪之被害者,而施暴者在他們成長的過程中扮演加害者與暴力犯罪行為導師的角色;
當然,我們在腦海中會很難將一個家暴受虐兒可憐悉悉的樣子與一個惡魔強盜犯的形象放在一起認為是同一個人。但很可惜的是,這些家暴受虐兒就是看著自己的母親,兄姐如何被歐打,並與有暴力傾向的父親、繼父妥協。這些小孩子的學習管道就是「模倣」,如果他們在成長過程中沒有遇到任何一位「非暴力行為」的導師的話(比如說寄宿家庭的父母給的溫暖和非暴力的示範),否則這些小孩子在為了解決衝突的當下,很可能在重蹈覆轍小時候受虐的影像,只不過這一次,他們成了加害者。
研究顯示:這些暴力犯罪的模仿者發現在訴諸暴力犯罪的當下時,焦慮感若能成功地降低,且衝突場面受到控制,那麼這對他們就是一次成功的經驗,人們都企求成功,當下次有同樣的衝突場景發生時,他們還是會選擇訴諸暴力,如果在他們選擇暴力的結果沒有受到壓制或被阻止,或生命中適時地有人向他們伸出一隻接納的手,示範如何以「非暴力」的方式面對衝突,可以得到更大的自信與安全感時,他們就會孤注一擲地走下去,最後走上了暴力犯罪的不歸路。
Be kind to the others, even if they look dreadful! 善待別人,不要吝嗇給予微笑,即使他們看起來似乎毫不買單,然而這樣做,你也許會在無意中改變一個人的命運,甚至有可能減低這世界上的暴力犯罪。暴力犯並不都是生來便是「反社會人格」份子,本書的作者想要表達的就是,人生每一個轉拆點,都是一個被害者最終是否會犯下令人髮指之罪行的轉捩點,讓我們姑且把這篇讀書心得報告稱為「暴力犯的養成與成功哲學間之關係」吧!
寫在最後:
很多的暴力犯其實都不是有意殺人,行兇或者是犯罪行為的發生都只是他們在困境中的一種選擇而已,他們可能成為警察、或軍人,或是可以合法行兇的外事間諜人員,也可能憑藉自身經驗成為一名頂尖的犯罪學專家,倘若在這些人的人生中有過「非暴力啓蒙」的話,這些人的人生也許花在幫助別人度過餘生多過於老死在精神病院或監獄裡─並非為暴力犯或死刑犯發聲的一篇觀察評論。